条山叠翠融新智,铜火流光启绿程!
全球铜产业正经历供需格局重塑、技术创新提速与绿色转型攻坚的关键阶段,一场行业盛会如约而至!
10月29日-31日,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在山西·运城深航国际酒店盛大启幕。
以 “智创铜基新材料,绿启产业新未来” 为核心主题,大会聚焦铜产业链技术突破、市场趋势研判、政策协同落地与国际合作深化,精心设置主旨演讲、产业精准对接、重点项目签约、技术成果展示等核心环节。国内外龙头企业、顶尖科研机构、专业金融机构及行业权威专家将齐聚一堂,共探铜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全新路径。
本次大会环节丰富多元、亮点十足:既有开幕式及嘉宾致辞、重磅主论坛奠定行业基调,也有2026长单 1V1 供需洽谈区搭建精准对接平台;从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SMM & 为恒智能铜产业储能合作专场沙龙,到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覆盖全产业链热点议题;更有 “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深度圆桌访谈增进交流,以及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的实地考察活动,将全方位助力行业同仁共话机遇、共谋发展!
本文为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的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等的视频、图片、文字直播内容,敬请刷新查看~
点击查看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大会开幕式及嘉宾致辞、主论坛:2025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等的直播内容:》【直播】铜工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思考 铜矿绿色转型路径 铜业如何破局 铜价展望
10月30日
嘉宾发言
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
发言主题:高性能压延铜箔关键制备技术及应用
发言嘉宾:北方铜业总工程师,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经理 柴胜利

发言主题:铜材料与汽车连接器电接触可靠性研究
发言嘉宾: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李刘生

连接世界的基石与变局
近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燃油车单车用铜(千克)

其结合近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燃油车销量、近十年中国新能源车及燃油车总用铜量的情况进行了阐述。

1 技术节约与效率提升、 2 材料替代的加速、 3 车辆架构的根本性变革。
铝代铜是中国资源安全、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资源战略。

电化学腐蚀:铜、铝电位差,易产生电化学腐蚀。
氧化:铝排易氧化,氧化铝不导电,端接电阻大。
蠕变:铝材易蠕变,端接处松弛、端接电阻增大,连接失效。
“铝代铜”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这对于铜行业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高端的重大机遇。
高可靠电接触与铜
铜及其合金是连接器接触件的“骨骼”与“血脉”
发言主题:难混溶Cu-Fe合金塑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探讨
发言嘉宾: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 薛向阳

一 Cu-Fe合金背景
Cu-Fe合金与其他Cu合金相比,原料储备量较高、制备原料工艺较成熟、成本低廉,Cu和Fe特性的优良结合,具有环保、可再利用等特性,在电力、电子和通信等行业中展现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引线框架、电磁屏蔽产品等,可成为含铅、铍等铜合金的替代品。
强-塑性矛盾:Cu-Fe合金既可发挥 Cu 高导电、导热特性,随着Fe含量增加,Cu-Fe合金的强度大幅提升,塑性却急剧下降,塑性不足成为制约Cu-Fe合金发挥其功能特性的“卡脖子”问题。

电磁屏蔽材料包括金属、导电聚合物、导电涂料等。金属系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电磁屏蔽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率、电磁屏蔽性能及可加工性能。目前,可通过提高Cu-Fe合金的导电率、 磁导率以及调控组织结构可在改善其电磁屏蔽性能。
力学性能-电磁屏蔽(导电性)矛盾:磁性Fe相是合适的强化相,但固溶的Fe原子会严重损害材料的导电率,电磁屏蔽过程的反射损耗、吸收损耗和多次内反射损耗与合金的导电率、磁导率及微结构有关。合金的导电率越高,电磁屏蔽性能越好。
二 研究思路

1.降低合金层错能调控塑性变形机制:层错能的高低与合金中的位错滑移的难易程度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选取降低合金层错能的微合金元素,有望协同提升合金的强度和塑性。
2.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提升电磁屏蔽性能:通过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改善Cu-Fe合金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电磁屏蔽特性和综合性能。
三 研究内容及方案
1 第一性原理计算,筛选合金元素:

•建立纯Cu以及Cu-Fe超胞模型并设定参数;
•选择不同第三元素在层错层处的最佳占位,通过第三元素的原子占位计算广义层错能;
•筛选出能够提高Cu-Fe合金塑性的第三元素。
》技术贴:难混溶Cu-Fe合金塑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探讨【铜业年会】
圆桌访谈:新材料,新应用
主持人:SMM执行副总裁 周 柏
访谈嘉宾: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韩卫光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李刘生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李 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士宏

发言主题:智能技术在铜合金设计及板带加工方面的应用
发言嘉宾: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士宏

发言主题:连接器用高性能铜合金的生产
发言嘉宾: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韩卫光

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
推介主题:山西省铜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培育情况、政策介绍
推介嘉宾: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推介主题:运城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推介
推介嘉宾: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推介主题:垣曲县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推介
推介嘉宾:垣曲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推介主题:山西北铜新材料公司产品推介
推介嘉宾: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引资项目和供应链签约






互动交流

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
发言主题:铜市供需变革:新能源驱动长期涨势
发言嘉宾: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 刘彦龙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品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企业生产。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动下,从 2015 年开始,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开始迅猛增长,2015 年超过韩国、日本跃居至全球首位,并逐步拉大差距。
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为324GWh,在全球占比高达 57%。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738GWh,全球市场份额增长到68.3%。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910GWh,全球份额为71%。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170GWh,同比增长 28.6%,全球市场份额扩大到76%。 2025年1-7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约为940GWh,同比增长约68%,全球占比超过80%。
中国锂离子电池对铜的需求量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铜产品的需求。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从2018年的124.2GWh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1170GWh,预计2030年将增长到3800GWh。
按照行业通用标准,1GWh锂离子电池通常需要600-800吨铜箔,这意味着仅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对铜箔的需求量就达到了70.2-93.6万吨。2030年有望增加到228万吨。
中国新能源汽车对铜的需求
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统计,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铜量约83kg。其中:动力电池占55%,电机驱动占22%,充电设施占18%,其他系统占5% 。
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铜使用量有所差异。纯电动汽车:一般用铜量为80kg左右,其中锂离子电池铜箔单车用量约35kg,高压线束用铜23kg,电机用铜12kg;插电混动汽车:整车用铜量大约60kg,其中锂锂离子电池铜箔用量约15kg,电机用铜10kg;电动巴士:用铜量级260kg。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如果按83kg/辆计算,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量为106.8万吨。
如果2030年中国汽车产量为3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65%,预计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将达到188.8万吨。
锂离子电池对铜加工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为满足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对铜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铜加工技术正朝着多个方向演进:
》大咖分享:中国锂离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铜产品的需求【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电力设备产品碳足迹量化研究与实践
发言嘉宾:中国电科院碳评估室主任 刘 超

一、背景现状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在产品、服务的生产、提供和消耗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也就是⼈们常说的 “碳耗用量”。
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以CO2排放当量的形式表示)排放总量。
碳标签(CarbonLabelling),即碳足迹标签,是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的标签。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国外发展现状——政策制定与绿色贸易壁垒
英国于2007年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产品碳足迹标签,随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碳标签制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影响较为广泛的
为英国的碳标签制度。
目前一百多个国家已提出“零碳”或“碳中和”气候目标。主要国家更加重视产品的绿色低碳成分,陆续颁布产品碳足迹强制性法律要求,产品碳足迹逐渐成为进入国际市场和品牌供应链的必
备条件。
国外发展现状——核算体系与数字化工具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覆盖电力、钢铁、航空等领域,通过配额交易机制推动减排。其碳足迹核算已延伸至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闭环管理。
国际企业广泛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工具,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碳足迹核算。欧美研究机构开发高精度碳足迹数据库,如 Ecoinvent、GaBi,为全球核算提供数据支持。
国内政策驱动与绿色转型需求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我国政府相关部委紧紧围绕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和规划部署,已将“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纳入生态文明体制
改革核心任务。
国内发展现状——体系构建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2023年11月,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明确工作要求、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对规范有序开展国家碳足迹管理工作、有效应对欧美涉碳贸易壁垒冲击、加快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任务: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
主要目标: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应用场景显著拓展,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国内发展现状——实施方案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该文件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
2027目标: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
2030目标: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 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
主要任务: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
国内发展现状——地方政策
其列举了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以及浙江省等地的政策。
国内发展现状——数据基础持续强化

2025年1月,首次发布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0.6205 kgCO2e/kWh),为中下游产品核算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纷纷试点碳足迹标识认证,通过核算产品碳足迹提升绿色竞争力。国内CPCD、天工等数据库已开始初步建立。
国内发展现状——标准体系日渐完善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国标方面,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团标方面,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采信方面,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发布规则标准采信清单。
二、量化模型构建与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电力设备
电力变压器及电力电缆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是确保电力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输送与配用的关键设备。据测算,2023年中国电力产业用铜约412万吨,占中国电解铜需求的26.3%。其中变压器及电缆的铜用量占比高达66.7%。以变压器为例,其规模效应将在电力系统供应链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发言主题:面向铜行业新型电力系统协同降碳控制
发言嘉宾:武汉大学研究员 李章诚

发言主题:铜产业链碳足迹分析与碳减排研究
发言嘉宾: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闫林芳

行业发展特点
碳排放占比高:铜冶炼行业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 2%。冶炼工艺复杂,涉及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能产生大量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应用领域广泛:铜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腐蚀性,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在电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建筑、家用电器等传统领域应用广泛,如电力行业中的电线电缆、变压器等,电子信息行业中的手机、电脑等零部件。
新能源产业需求:新能源汽车对铜的需求大幅增加,用铜量显著大于燃油车,同时充电桩的普及也将增加铜的需求。数据中心、AI 服务器集群对高精度铜缆需求激增,单座超算中心耗铜量可达万吨级。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6.6亿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其中铝、铜、铅、锌等主要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
2024 年我国精炼铜产量 1364.4 万吨,进口量 404.08 万吨,出口量 45.62 万吨,国内精炼铜需求量 1722.86万吨;2024 年我国铜精矿(金属量)产量 180 万吨,进口量 677.7 万吨,国内铜精矿(金属量)需求量 857.7万吨。此外,2024 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约为 2350 万吨,均居世界第一。
铜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挑战

1、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2、促进产业链低碳协同,助力产业链高质发展

3、赋能国家双碳战略举措,支撑双碳目标落实
二、铜行业产品碳足迹量化测算
碳排放量化方法概述
(1)核算方法:包括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其根据不同计算目的与计算对象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
(2)估算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法和投入产出法,相比于核算方法,简单易用但不够准确。
(3)因素分解分析法:主要包括结构分解分析法和指数分解分析法,能够将碳排放的变化分解 为多个影响因素。
圆桌访谈:铜与新能源低碳转型下的产业共生
主持人:SMM咨询总监 崔索野
访谈嘉宾: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闫林芳
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瑞继保储能行业营销总监 芮运泽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 刘彦龙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 周 骏

发言主题:零碳驱动 铜创辉煌—天合智慧能源多场景解决方案
发言嘉宾: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 周 骏

行业趋势
行业背景|铜业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概况
2023年全球精炼铜产量:2692万吨全球产能:3226万吨/年,产能利用率83.5%,中国产能占全球40%以上。
中国市场地位
2024年精炼铜产量:1364万吨(全球第一),2024年铜加工材产量:2350万吨(全球第一),2023年消费量:1545万吨,占全球58.2%。
新能源驱动
电动汽车用铜量:83公斤/辆(传统车20公斤),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超2000万辆,光伏与储能成为新增长点。
行业背景|铜业现状及政策

光伏与储能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双碳目标及节能降本:促使市场对新能源需求增加。
光伏和储能成本下降:提升了光储市场竞争力
制造、集成、渠道、用户重合率高,促使光伏与储能同步发展。
以上三条促进了光伏与储能快速发展
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77.57GW,全球占比43%。
新增储能43.7GW/109.8GWh,全球占比47%。
光伏、储能装机规模全球第一。
趋势一|光储未来已来 度电成本持续下降
根据目前光伏度电成本已经全面低于上网电价,带来用户侧平价。
随着储能技术推进,光储平价后会更加打开全球光储市场空间,将更有助于新能源的发展。
未来分布式电源(新政策、新模式)将以“光储融合解决方案”为主。
分布式业务挑战与机遇并存,光储充协同是破局关键

新型场景光储互补需求增加
立足多样化场景,洞察用户需求,挖掘用能痛点。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创新,构建光储融合能源体系。
》零碳驱动 铜创辉煌——天合智慧能源多场景解决方案【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基于构网技术的矿用新能源电力系统
发言嘉宾: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瑞继保储能行业营销总监 芮运泽

发言主题:面向产业负荷,打造源网荷储/绿电直连解决方案
发言嘉宾:远景能源有限公司远景零碳综合能源业务发展总监 王进强

“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






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宏和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周柏为“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致辞。晚宴现场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更设置了激动人心的抽奖环节,氛围热烈十足。
10月31日
企业考察
10月31日,在大会干货满满的发言日程结束之后,SMM组织的100多名参会代表组成的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考察团(山西篇),来到了中条山旗下的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进行实地考察。


为保障考察安全有序推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中条山集团专门组织了安全培训,系统学习矿井开采规范、生产作业安全法则、现场考察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置流程。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考察团(山西篇)一行,按既定行程先后前往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开展实地走访。



每到一处,考察团均受到各企业领导的热情接待与细致统筹安排。在企业负责人及相关部门核心人员的带队讲解下,考察团成员先后深入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区、技术研发中心等核心区域,近距离观摩关键生产工艺流程,实地查看产品迭代升级成果,详细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布局、发展历程、产能规模及前沿技术应用情况。
考察全程,全体成员始终严格恪守各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自觉遵守现场参观秩序,保持整齐有序的行进节奏,既保障了考察活动的安全平稳推进,也为高效考察参观奠定了基础。
考察过程中,考察团成员分别与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的领导们展开友好深入的座谈交流。双方围绕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方向、供需合作机遇等话题充分交换意见,现场沟通氛围积极热烈。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条山集团)成立于1956年,属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是以铜为主、多业并举,集地质勘探、采选冶炼、精深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国际贸易、科研设计、尾矿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铜全产业链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九五”“十五”重点(铜行业)科研攻关项目,是中国铜工业发展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技术策源地,2023年成功当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铜基新材料”链主企业。旗下最大控股子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方铜业,证券代码000737),于2021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中条山集团作为中国重要产铜基地之一,资源储量丰富,现探明保有铜矿石资源储量2.25亿吨、金属量140万吨,矿山深边部远景资源量3.3亿吨,铜金属量250万吨。现主要产品及产能为采矿1050万吨、选矿1150万吨、铜精矿含铜5.5万吨、阴极铜35万吨、高性能压延铜带3万吨、高精度压延铜箔5000吨、金锭15吨、银锭275吨,水泥150万吨、耐磨材料2万吨,同时综合回收铂、钯、硒、碲、铋、铑、铱等有价稀贵金属元素。铜采选、铜冶炼产能稳居中国铜行业前十,连续多年荣登中国有色金属企业营业收入50强。

产品图片

联系方式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月,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6.8亿元,是北方铜业(股票代码000737)的全资子公司,是集铜及铜合金、高精度铜板带、高性能压延铜箔、覆铜板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铜箔分会及覆铜板分会会员单位。


公司投资的新建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项目年产5万吨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带箔材,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3万吨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带箔材(铜及铜合金带材2.5万吨,压延铜箔5000吨),创造了连续轧制单卷长度突破2万米的6μm压延铜箔的行业记录。


公司主要产品有压延铜箔(光箔系列和处理箔系列)、铜及铜合金带材,产品质量达到行业先进标准,主要应用于射频电缆带、电池极耳、引线框架材、新能源用带材、变压器带、5G通讯、航空航天、石墨烯薄膜制备等领域。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践行“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十六字要求,立足于中条山集团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及缔造华北地区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北方铜业铜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秉持进军铜加工行业一流标杆企业的使命愿景,全力推动公司铜基新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为公司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点击查看企业考察详情:》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考察团(山西篇)圆满收官!








